您好,欢迎光临3D帝国!
2018-09-15来源:3D帝国网
Joe Te Wharau Moore McEnteer (Joe Te Wharau)
约瑟夫·泰沃·摩尔·麦肯特(乔·泰沃)
设计师、艺术家、创意家
Joe Te Wharau创始人
曾就读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用现代技术阐释传统文化及设计理念
现居新西兰
Joe Te Wharau Moore McEnteer
如果说传统文化值得怀念与传承,那么现代科技便足以担当起成为最好的载体。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也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大地,还是迅速崛起的西方国度,文明圣火,皆应万古不绝。
如何让现代科技书写传统文化历史?万变不离其宗,那应是保留最原始的精髓与情怀。如果你此刻正身处新西兰,不妨去感受一下无处不在的毛利文化。人们都说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而毛利文化更是新西兰特别注重保护的原生态文化。通过本期《3D Imperial》的专访,你也能在艺术家Joe Te Wharau的对话中,体会到毛利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Joe如何通过全新的3D打印技术将文化融入创作之中。
image©Joe Te Wharau
《3D Imperial》:您是在何时接触到3D打印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的?
Joe:2008年,我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并开始从事3D打印的相关工作。在大学所学习到的先进制造业和CAD设计经验,让我很快在Solidworks举办的建模大赛中崭露头角。毕业后,在机械设计和产品开发的工作中,我接触到了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来提高数字领域的工作技能,如3D打印、CNC和激光技术等。
当今的“速食消费时代”,让我们失去了与历史、文化的联系。我们的团队所做的一切皆专注于大众市场,虽然利润甚微,但我们想生产的东西是美丽的、独特的、个人的,并有真正的个人关注点。
《3D Imperial》:为什么会用尖端的数字技术(如3D打印)进行传统设计?将毛利文化遗产融入到作品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Joe:文化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的思想、行为等折射出来的结果,它一不定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对象或工具。在个体文化中发现的独特观点实际上是接受和使用新工具、新技能的结果。如果与土著观点相结合,这将给个体带来独特的文化理念和身份。正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在面对新鲜事物的自由发挥中,让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并将其推向更美好的未来。
image©Joe Te Wharau
谈及毛利人项链时,人们想到的通常是新西兰玉石(绿玉)和牛骨吊坠,这些在传统上被视为地位、财富和家庭的象征。但我认为像金、银这样的材料配合3D打印技术也足以彰显身份,同时兼具象征意义。我想创作几件可以延续几代人的经典作品,像传家宝一样延续百年、千年,让它来讲述我们当代的文化和历史。
从事设计行业,人们时长会谈论先进的制造技术可以让我们的设计和生产实现完全定制化,但似乎所有的业务都集中在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千篇一律的生产作业中,对于个人来说,个性化概念化的独特商品却难以生产。我意识到,像珠宝这类的产品,就应该是围绕个人关系而定制的、独一无二的产品。通过定制化设计,我可将毛利文化遗产融入到产品中,不仅能推动设计方向,还能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换句话说,我可以将祖先的智慧和能量发扬光大。
《3D Imperial》:如何看待新技术给您的作品设计带来的影响?
Joe:3D打印机只是用来创作的另一种工具,同理,尼龙、复合材料或金属也只是另一种材料,如同木材和石材,它们都是现代工业化的自然产物。如何塑造文化关键在于个人,应以历史的起源为出发点,用独特视角来传递和解释故事和想法。以独特的组合和想法,配合特定的故事和环境,构建真正的艺术形态。如果我们将一切标准化,那么就失去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多元化世界让我们的个体独特而美好,新的创意思维正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3D Imperial》:“Matihiko Taonga V1.0系列”作品为何被称为“数字遗产”?
Joe:在毛利文化中,Matihiko的意思是“数字/数码”,Taonga的意思是“珍宝”。Taonga这个词的理解较为宽泛,可以指向一个家庭故事、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东西、一个条河、一片土地,甚至是一个想法。我想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将Taonga的概念转化为数字资产、信息和技术,讲述我们所处时代的历史,延续技术和文明。
Matihiko Taonga V1.0系列:该系列设计精度可精确到毫米,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通过先进技术探索土著毛利人的艺术概念与精髓。
1)代表作Smart Tiki
使用尼龙(聚酰胺纤维)材料3D打印而成,上色采用的是明亮而艳丽的染料。将Moko纹样镶嵌于Tiki之上。Tiki还具有强大而灵活的可交互功能,因为每个Tiki之中都有一个可编程的NFC芯片,戴上它可以与周边的数字世界进行互动。(注:Moko是毛利人刺青的一种表现形式。刺青是毛利人的一种传统文化,一般分为Moko和Kirituhi两种。Kirituhi泛指皮肤上的艺术装饰,而Moko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与宗教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出于图腾崇拜,或出于祖先崇拜,每个纹身的图案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image©Joe Te Wharau
在毛利文化中,Tiki象征是繁衍与创造。因此,Tiki的设计被视为探索和验证各种颜色、技术、功能性部件组合、材料是否可行性的多样化载体,通过先进技术让新的想法得以实现。
image©Joe Te Wharau
钢铁材料让打印的作品更具有独特魅力和内涵,粗糙的颗粒状纹理与光滑抛光的贵重金属镶嵌融合,更具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作品仅重150g,制作过程也十分困难,技术要求较高。
2)代表作Precious Toki
Toki的形式源自扁斧或斧头,这是早期毛利人文化发展的关键工具。它为所有工具提供了基础,这些工具被用来雕刻和展示新的结构形式或创造新的事物。
image©Joe Te Wharau
在Matihiko Taonga的背景下,Toki通过使用增材制造工具作为媒介,体现的是创新与机遇。3D打印以逐层沉积的方式成型,与减材制造的概念完全相反,从内到外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代表的是我们当代的发展,值得世代流传。
《3D Imperial》:我们发现您热衷于使用金、铂、银、黄铜和一些高级塑料来进行艺术创作,极富质感。这对于3D打印和后期处理来讲,是否会带来设计上的挑战?
Joe:这些挑战就是如何用机器设备来“讲述”一段好故事,就如同我们发现了珍贵木材的图案或在岩石中发现的矿物层一样,通过CNC加工或3D打印在自然元素中添加人工痕迹,最终生成我们可接受的产品。每台机器都会在生产过程中留下自己的标记,仿佛嵌入了独特的“历史纹路”,而通过对机器的不断更新和调试,其精度、速度和准确度都能变得“更好”。一代又一代的先进设备,正在不断突破现有的技术边界。
我们需要接受一些负面和不完美的地方,接受新技术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它的独特之处,当然这并不是让其适用于过时的意识形态。而是如何让瑕疵变成向好的部分,提高作品的整体价值,展现其独特的美丽元素,这才是新技术带给我们的反思和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负面细节,做出及时而有效的改进。
《3D Imperial》:您认为设计师应如何培养设计热情,挖掘创意天赋?
Joe: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性的一面,永远都不要怀疑自己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起初可能并不顺利,但不要与他人比较,你只需比较于“昨天”的你,在更多的实践应用中增强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与创造力相适应相协调,你就会变成更好的你。另外,让自己保持想象力、创造力和积极的正能量,就如同埋藏一颗美好而光明的“未来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当然,保持足够的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睡眠和冥想中可以让人在潜意识中梦见和创造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物。当在项目中遇到瓶颈之时,如果停滞时间过久,通常我将选择睡眠或冥想,在古典音乐中让思绪任意飞扬,而一些解决方案、想法和创意往往都是在梦境中出现的,待醒来之后便有了一个清晰的设计愿景,问题迎刃而解。
image©Joe Te Wharau
《3D Imperial》:中国也有众多文化遗产,也是3D打印技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市场?
Joe:当我访问中国的时候,作为一个外国人,让我感兴趣的是看到和学习到的东西。我认为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美丽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风格,从小到器皿,大到建筑处处皆有体现。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大国,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多省份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而美丽的文化认同。中国有众多值得骄傲的项目,有能力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世界舞台上是独一无二的。
依稀记得在拜访南京钟山时,看到了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以及监视地震的地震仪等仪器,让我惊叹于中国的技术天才,这种漂亮细致且极具艺术性的装置正在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我认为中国可以重新拥抱世界,向世人展示超高品质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从而引领全球发展。
《3D Imperial》:近期或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
Joe:目前我正在研究一些非常酷的可穿戴技术。我认为可穿戴技术的未来是非常强大的,我也很高兴能够开发一些新产品,我觉得这将是对个人时尚风格独特的表达和补充。我真的很想和中国的生产商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能力和技术来生产一些先进的产品。
《3D Imperial》:您想对《3D Imperial》的读者和您的粉丝说些什么?
Joe:不要浪费时间于想象,要将设计付诸于实践。在产品成型之前,我们也许并不明确最终会是怎样的产品,起初只是一个模糊而粗略的轮廓,但是通过3D建模和打印,我们的目标将会逐渐清晰而明确。有时,最好的设计或解决方案就在你是否选择放弃的一念之间。一切顺其自然,如遇麻烦不妨打个盹,让创造性思维去化解问题。
非3D打印作品
代表作Taonga Taniwha Tepu
image©Joe Te Wharau
用Joe的话来说,“这种手工雕刻的桌子是用世界上最好的古老木材制成的。”据悉,这些木材是从新西兰热带雨林深处的泥炭沼泽中发现的古代贝壳杉。(贝壳杉生长于火山周边的肥沃土地上,富含树脂和珍贵的矿物质,不仅是做船桅的绝佳材料,也是制作家具,建筑,火车枕木的不二选择。)好似自由浮动的光滑桌面,蕴含着各种自然产生的细节,与坚硬的保护边缘能完美融合,令人着迷。
编后语: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前人一步一步传递、创造、积累出来的精神文明。在Joe的很多作品中也很好的佐证了这一观点。Joe试图通过不同的材料,用3D打印技术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数字遗产”,既能保留原始文化精髓,又能融合现有技术局限性,让不同阶段的文明相互交融,从而继续传承。在很远的未来,此刻的“数字遗产”也将作为文明继续流淌,文明长河将更为绚烂。
采访中,Joe多次强调希望能在中国找到令人满意的合作商家,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但对于Joe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激烈的市场环境,让企业不得不进行独特而个性化的创新发展,试图通过提高打印品质来改变“游戏规则”。正因如此,让Joe无从抉择。如果你想帮助Joe生产符合其心意的产品,不妨与其进一步沟通(https://www.tewharau.com/)。
整理:Eri Chian@3D Imperial
撰文:Kris Tsui@3D Imperial
版权声明:本文为3D帝国网独家原创撰稿,图片及视频(音视频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你可曾闻“循环经济村”?这一概念最早由澳大利亚城市规划师和政治经济学家Steven Liaros与水利工程师Nilmini De Silva共同提出[详情]
2022-03-16
自3D打印诞生以来,人们便认为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的物品将愈发丰富[详情]
2021-09-15
Thibault Baes 蒂博·贝斯,是一名比利时产品设计师和食品设计师[详情]
2022-11-15
当3D打印快速普及之时,食品3D打印技术也曾一度活跃,但伴随而来的则是成本高企和较低的市场接受度,这也使得食品3D打印趋于沉寂[详情]
2022-01-15